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资源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长征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长征精神

2021年12月07日 10:21:00 访问量:4457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先驱在革命时期进行的一次关系革命前途和保留革命火种的伟大的战略转移,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和一系列恶劣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重于求实、独立自主,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过去支撑了我们革命取得成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力量,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一、长征精神的时代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是在红军长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长征精神有其独特而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红军长征精神形成于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抗日救亡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一批仁人志士组织战略转移、保留革命火种的过程中。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2年,日本人呢军队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的步伐。1933年春,日本军队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一带,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届时,日本军队的锋芒直指北平、天津。日本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辱、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要求。

值此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蒋介石政府倒行逆施,逆历史潮流而为,顽固地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地对日妥协、退让,不断集结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1933年4月6日,蒋介石在《告各将领清内匪再言抗日点》中宣称:“剿共”前线的将领“若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意剿匪者”“决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斩无赦”。蒋介石此文,实为不抵抗政策。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遭到中华儿女的强烈不满和深刻谴责,甚至遭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发表于《独立评论》上的一篇题为《假如我是蒋介石》的文章,批评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杀政策”,它使中国变成“一块大肥肉”,然后被日本“一刀一刀地割下去”。

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今日事势,舍抵抗而外,实无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国民政府切实进行抗战。

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随后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

正当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驻福建的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承、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公开宣布反蒋抗日。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3项条件下,红军准备与任何部队签订停战协定,共同抗日;帮助和加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皖边地区,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最高度的开展福建浙江的反日运动”。尽管有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但长征前的中国,民族危机依然日益严重,合作抗日似乎遥不可及。

在日本加紧侵华,全国抗日救亡图存运动兴起的时候,高举着抗日旗帜的中国共产党,本应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剧烈变动的新情况,进一步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以抗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他们虽然主张抗日,但忽视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所引起的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否认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中间势力的抗日要求,否认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正发生分化,断定中间派别是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排斥一切上层分子、中间势力,只要“兵”、不要官。他们武断地认为“目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是反革命与革命的决死斗争”。

为此,他们无视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反对红军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方针,主张实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在这种进攻战略下,他们反对必要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有‘正规战’等。在军队建设上,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造红军’的措施:一、实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改组各苏区党和红军领导机关;二、取消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强化政治委员个人决定作用;三、取消红军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强调红军的任务仅限于打仗;四、反对红军必要的游击性,片面强调正规化,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红军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机失败,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大转移。

日本加紧侵华,国民党积极“围剿”,以王明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错误指挥,深刻考验着面临绝境中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谋生存、图发展为主旨的红军两万多里的长征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在红军长征途中,亦形成了永垂不朽的红军长征精神。002564ba9eb81930cff61c

二、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的内涵总的来说包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具体来看。长征精神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共同体现出来的,主要包括内涵系列精神、重要会议精神、重要战斗精神、重要事件精神等。

(1)内涵系列精神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按结构要素又主要包括理想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等,这些方面的构成要素,以及同层级的相关元素,都可以自成体系,形成具体的精神形态。

长征独立自主精神,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中国英命取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长征独立自主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开始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要依靠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革命重大向题的科学精神。研究者认为,其基本内涵包括四个力面一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四是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这一精神对中国革命的建没和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仍具有更要规实意义。

长征担当精神。一年长征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创造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担当精神与长征历程相始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这种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力面:面对凶暴强敌,主要体现为视死如归、敢于斗争、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担当精神:面对险恶困境,主要体现为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坚定不移、顾强斗争的担当精神:面对生死考验,主要体现为坚定执着、英勇不屈、矢志不渝的担当精神:面对革命危局,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突破常规、大胆开拓、敢创新路的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对新时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砥砺奋进、敢于担当、一往无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长征战斗精神。长征中红军之所以能突破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甘宁根据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充盈的战斗精神。长征精神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其中忠诚与信仰是长征战斗精神之源,英雄主义是长征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长征战斗精神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

 

(2)长征重要会议精神

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这些会议中,按规格又可以分为中央一级的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如各中央局、各省委、各主力红军及以下各级召开的重委会议) .其中以中央级的重要会议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

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众所周知的,遵义也因此被称为“会议之都转折之城”20世纪:80年代后.遵义会议所呈现出的革命精神日益引起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进一步深化,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贵州省和遵义市的专家成立课题组展开研究,形成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基本概括,学术界对于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也有多种概括,如石仲泉通过对“大遵义会议”的历史考察,把遵义会议精神概括为四条坚定信念,忠诚革命: 堅持真理,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独立自主实现转折”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遵义考察时指出,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文的重要会议,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通道会议精神。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省通道县境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方向等问题,这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部分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避实击虚,由原定从通道北上改为先西进贵州再沿黎平、锦屏北上。这就是有名的“通道转兵”。通道会议在行军路线上作出的调整避免了红军钻入国民党军提前布置好的口袋而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次会议孕育和形成的通道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方面。

黎平会议精神。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中心议题总中央红军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次会议很据周恩来、朱德、张阳天、王程样等多数人的意见,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最终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这次会议时中共中央自随军长征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试一次关系红军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会议,为在遵义会议上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打下基础。这次会议为实现历史转折和争取长征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也留下了室贵的精神财富。2011年6月,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在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后指出:黎平会议精神,就是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三敢 ”精神的提出,是对黎平会议精神的高度凝练概括。“ 三敢”精神具有内在逻辑性、其中“敢闯新路”是前提和条件,敢于突破是要求和标准,敢于胜利是归宿和目的,“三敢”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苟坝会议精神。1935年3月10日11日.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的狗坝村(今荀坝)召开会议,重点讨论林彪、聂荣臻关于攻打打鼓新场的建议。这次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根据毛泽东的主张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红军避免了一次重大挫折。在这次会议上,经毛泽东、张闻天等提议,并经与会人员致通过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等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即新“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为中央红军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奠定了基础,苟坝会议是继遵义会议之后又

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体现出的对党忠诚、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成为长征精神的重爱组成部分。

(3)长征重要战斗系列精神

    6280b824ad274509b2bce6843f9cbde9_th

长征途中,行军和作战是最基本的状态,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指出“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的——其中有许多天打遇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只体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体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个地球上最险酸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这只是中央红军的情况,其他各支红军的长征大体类似。长征期间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就有600余次,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也有120余次.红军在连续行军和英勇作战的行动中,不仅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观,也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湘江战役精神。1934 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分四路向湘江地区挺进,决心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紧张和激烈的一大战斗、红军与优势敌军苦战5昼夜,终干撕开了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粉醉了蒋介石在湘江以东围剿红军的企图。

(4)重要事件系列精神

    003****7998_i100****000600ae_1bd734de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其间发生了许多党史军史上的重要事件,既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也深刻积淀了精神的财富。

雪山草地精神。爬雪山、过草地,无疑是长征路上最为艰难的行程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两万五千里”一样,成为长征的标识性符号和长征所经艰难困苦的代名词。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过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多座,如夹金山、梦笔山、仓德山、亚克夏山、打鼓山、鹧鸪山等。义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为例,山势陡峭,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六月飘雪,对缺衣少食、义南方人为主的红军来说,可谓难上加难。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最终把一座座“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的雪山踏在脚下。位于川西北地区的草地,被称为“魔毯”,被视为“生命禁区”。这片草地纵横600多里,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迹罕至,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泥潭密布。红军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一一进行了克服,形成了雪山草地精神。

会师精神。长征途中,各路红军铁流滚滚,百川汇海,其间有多次重要会师,如红2军团与红6军团木黄会师,红25军与西北红军永坪会师,中央红军与红15军团陕北会师,红2 、红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陕甘地区大会师等。长征途中的会师,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而且凝结了以团结胜利为核心的会师精神。长征会师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团结胜利的坚强信心,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价值理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此外,长征重要事件精神还有很多,例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精神,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

3、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761-161****94521Z8

(一)长征精神中积蓄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意志

坚定的革命意志与革命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与核心,也是长征能够胜利的最重要条件。广大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既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又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所遭遇的极端困难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红军徒步走过一个个省,翻过一座座山岭,跨过江河,一次次冲破生命的禁区、突破人类生存的极限。红军之所以最终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他们勇于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根,理想信念是魂,有了坚定的革命理想才能从中孕育出对革命事业的斗志。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虽已远离烽火硝烟,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情况、国际舞台上所面对的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追逐的梦想,这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是历史赋予其的使命。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乘虚而入,对我们的价值观进行着猛烈的冲击。我们要在这个关键时刻,摆脱不良思想的诱惑,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面对一次又一次关键的抉择。长征精神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如此,中国梦将个人的梦想、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都汇聚在了一起,两者在这点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弘扬长征精神,宣传长征精神。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将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继续发扬,勇于向前不退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舞士气,凝聚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学习长征精神,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让这条新的长征路走得更快、更稳。

(二)延续长征精神中依靠群众的宝贵经验

红军长征一路困难重重,既有荒无人烟的草地,也有一望无际的雪山,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困难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都没有被打倒,首先这离不开战士们艰苦奋斗的毅力和为革命奉献的决心;其次就是长征的一路,我们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的信任是广大红军战士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长征中,人民群众不仅给予了极大的物质支持,还不断充实着红军长征的精神力量。这一路,红军战士们为老百姓而战,而老百姓又将全部的信任回馈给了红军战士,人民群众相信党的领导,相信红军长征必然会赢得胜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红军队伍和党的信心。所以,“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依旧不能丢。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在每一个历史的关键时期和转折点,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贡献的力量,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精神才创造了今天我国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杜绝各种腐败行为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谨记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新的时期,党要继续保持清廉的作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征过程中,曾有“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传播,影响党的组织和纪律,遵义会议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指引我们的长征路走向胜利的方向。在新时代,我们依旧要坚持党的领导,思想政治路线不能错,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传承下来的瑰宝,同时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2016年 10 月 21 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由此可见,长征精神虽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上有差异性,但是他们的思想本源、蕴含的价值属性和追求的价值目标都具有内在一致性。要将长征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探索长征精神新的时代价值,营造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主流价值观念,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主要有以下两点依据。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长征精神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长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是对“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实干精神的弘扬与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平等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发展和坚持。无论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我们都能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长征精神中所体现的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榜样身上的传承。徐向前同志曾指出,长征精神就是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战的献身精神。这些精神我们可以在时代楷模身上清楚地看到,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他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一生,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怀、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扫雷排爆战士杜富国,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强烈的责任感,还有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多次第一个踏进“死亡地带”执行扫雷任务,是实现中国梦这条“新长征”路上的英雄;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黄文秀,她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积极践行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所在的白坭村被评为 2018 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他们在新时代践行着长征精神,接过了中国革命精神的火炬,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树立起民族精神的榜样。

四、结语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时期彰显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合理运用和发扬长征精神能够使其历久弥新。弘扬长征精神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我们要用理性的态度去挖掘长征精神的深厚底蕴,赋予长征精神新的内涵,让长征精神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成为一种日常践行,成为一种思想主流,在全社会建立起广泛共识和道德准则,真正走进人们心中。在践行长征精神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引导和鼓励人们见贤思齐、学习榜样,激发人民群众深厚的爱国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

 

思考题:1.长征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2.我们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编辑:银昌毕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黔ICP备17003540号-1
联系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以朵大道
联系电话:0858-623939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