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民间文化 > 民间艺术 没关注可怕,守不住更是笑话

民间艺术 没关注可怕,守不住更是笑话

2021年12月07日 10:26:04 访问量:28614

民间艺术 没关注可怕,守不住更是笑话

一个叫李炳月的老人,听说附近集市逢集,便偷偷地把各种道具装上电动三轮车,向集市赶去。李炳月年过花甲,是一名民间艺人,祖传四代从事变箱魔术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了200多年的技艺,如今被子女们看作“要饭的行当”。传统民间艺术,被后人视作“要饭的行当”,这不是李炳月一个人的尴尬,而是全国成千上万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的共同尴尬;这也不是变箱魔术这一项传统技艺的尴尬,而几乎是所有传统手艺、技艺所面临的共同处境。一些传统艺术、技艺即便被列入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仍旧乏人问津,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无方的危险。

民间艺术,没关注可怕,守不住更是笑话。

用创新去留住更多的“华阴老腔”

月7日晚,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在20多个歌舞类节目中,谭维维和一群老大爷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最受好评,网友看完节目后表示“太震撼了”。

华阴老腔是陕西华阴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泉店村是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村子里代代相传一个老腔皮影戏班,这个戏班子会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华阴老腔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似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的特点。但由于该剧种是一种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处于行将消亡的状态。几年前,被一位音乐人发现,便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国内走到国外,最终走进了春晚的舞台。

在春晚的舞台上,只见张喜民等弟兄几个,一个个农民装束,衣领里插着旱烟袋锅子,有的席地而坐,表演轻松自如,落落大方,演唱豪放粗狂。手中的乐器,也算不上高档,有的看上去都是自己制作的。还把普通的板凳当打击乐器,搬到台上,边敲打边表演,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的表演风格,在其他演出中是不多见的。

专业人士指出,华阴老腔虽然高亢嘹亮,很具感染力、穿透力和震撼力,但如果缺少现代电声乐器的结合融入,就显得单调和缺乏魅力。华阴老腔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由于传统民乐和现代电声摇滚音乐的一次完美结合,华阴老腔为现代电声摇滚音乐增加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而现代电声摇滚音乐又为华阴老腔注入了新的生命,使得华阴老腔不但保留了“老腔”的特色,更博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

 

 

一首难得的好歌。

《华阴老腔一声喊》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歌。

首先,《华阴老腔一声喊》内蕴丰富。歌词先用浪漫的激情唱出来了这“一声喊”的无比豪迈:“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个金盘盘,月亮勾起个银弯弯。”简直是撼天动地,再造世界,无所不能,真可谓喊声通神啊!歌声里还灌注了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周秦汉,几千年,咱脸朝黄土背朝天,梦里边黄河清见底,通天的大路咱走长安。”更有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不怕汗珠摔八瓣,老百姓盼的是日子甜,苦盼盼,甜盼盼,咱盼了一天又一天,咱盼了一年又一年,咱盼了一辈又一辈,盼得巨龙把身翻。”最后是对现实的大力讴歌:“抬望眼,看今天,长风破浪,沧海挂云帆,梦想架起那七彩虹,架起那彩虹接云天……”

其次,《华阴老腔一声喊》风格独特。尤其开头渲染这一声喊的巨大威力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奇想象,华山斧劈,巨龙出川,黄河拐弯,日起月生,星星满天……都是这“一声喊”喊出来的。好家伙,其改天换地,执掌乾坤,气冲斗牛,再造山河之功真个有了。此外,它还朴质厚重,粗犷豪壮,充满了乡野雄风和泥土气息,也充满了力与美,充满了情与爱,是一首植根黄土地的动人歌谣,在春晚这个婉媚柔情的整体氛围里,更显刚健脱俗、无与伦比。

第三,演员是来自陕北高原的同一个山村,绝对的原生态表演。演员表演或踞地,或踩凳,或击木,或打板,或吼唱,或拉琴……真个别具一格,率性而为。乐器尤其就地取材,东西杂凑,甚至把板凳面用木块一敲就成了不可替代的绝佳伴奏。虽然其中也夹杂了一些现代的都市西洋乐器,虽然歌词中结尾处对现实的讴歌赞美明显是文人加工润色的痕迹,但原始的生命力不可阻挡、民歌的魅力依旧四射飞扬,它让居处一室的空想者震撼、让在安逸享乐中沉迷的人惭愧、让一提工农群众就嗤之以鼻的自命清高者清醒、也让言必称希腊整天做着美国梦的假洋鬼子们噩梦连连……

总之,《华阴老腔一声喊》是源于黄土高原的土生土长的民族特色极其鲜明的艺术、是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众艺术、是“我手写我口、我歌唱我心”的合乎艺术规律的科学的艺术。我要高声为这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艺术点赞,我也热情地为给粗野的民间艺术提供高雅殿堂的央视春晚点赞!

孔府菜申遗能否成功

最近,外媒对“中国拟将孔府菜申遗”的报道引起了关注。该报道质疑孔府菜的特色并不突出,并称“就算在中国本国,也很少有人认为孔府菜独具特色”。联系到之前中餐申遗的屡战屡败,本次孔府菜的申遗也颇受关注。

早在2011年,孔府菜烹饪技艺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015年10月17日,中国衍圣公府饮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宣布,将就孔府菜向联合国正式启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程序。孔府菜是古代用于接待皇帝和钦差大臣、达官显贵,向皇帝、皇太后进贡,袭爵上任,生辰祭日,婚丧喜寿时特备的宴席。有网友指出,从目前收录的包括日本和食、韩国泡菜在内的饮食文化遗产可以看出,家庭世代传播、社区邻里共享、能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身份感、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是其入选标准,因此他们对孔府菜申遗不抱希望。

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在中国烹饪协会的推动下,中餐已经数次申遗,但一直未能如愿。最近一次折戟是在2015年3月,中方提交的中国美食代表作有广式烧鸭、剁椒蒸鱼扇、杏香虾排、蒜香鸡翅、五香冻羊糕、扬州炒饭、文思豆腐羹、梅干菜焖牛排等,精则精矣,但都不是寻常百姓家常见的,又不能够让人们看到、尝到后产生一种归属感,自然难以申遗成功。

为了促进中餐申遗工作,网友还总结韩国泡菜申遗成功的做法。早在申遗之前,韩国泡菜就实行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也敢用善用高科技工具,并围绕传统产品开展科学研究。在韩国泡菜成功申遗前,韩国泡菜文化就通过韩剧这个载体得以广泛传播。为了向世界宣传泡菜文化,韩国专门设立了国家节日。从1994年起,每年10月在被誉为韩国泡菜之乡的光州举行泡菜节。此外,光州还建有泡菜博物馆,展示泡菜及其文化的文献、考古发现等。

扬州漆器:偶像的黄昏

日前,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江苏全省有5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扬州漆器“拓展海外市场营销项目”。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扬州是中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区。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扬州漆器厂在不断提高工艺的同时,创新市场理念和方法,开拓多元化市场,走出了一套传统文化产业国际化之路,但同时也遇到了人才储备不足的困难。

因为独特的历史,建国后扬州漆器的地位被不断拔高,在国内工艺品中率先走上了订制化道路,还曾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当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扬州漆器一度也出现了市场化的端倪,很多漆器厂的艺人纷纷开始创立自己的漆器作坊。但是,制作漆器工序繁多,建国后,扬州漆器厂实行的是工厂化生产,现代机械被引入到漆器工艺中来,为了提高原材料的加工速度,漆器工序越来越细化,艺人在技艺越来越精的同时,视野也越来越狭窄,漆器艺人正变得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如今,整个扬州漆器界,懂得漆器全套工艺的人少之又少,漆器大师张宇便是其中一个,而他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

漆器制作是一个需要天赋但见效慢的工艺,要成为独当一面的雕漆艺人,少则五年,长则十几载。如今,即使在扬州漆器厂,能熟练掌握扬州漆器中难度系数最高的红雕漆刀法的也不超过十人,而能够在设计和刀法上“珠联璧合”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如今,那些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大多数都由张宇、张来喜联手。他们一个工于设计,一个精于雕工,二人一起合作了三十多年,联手打造了数十件国宝级漆器。但如今他们已是奔八、奔六的老人。扬州漆器作为扬州的文化标签,如今正在遭遇“偶像黄昏”。

汪涵的痴迷:只为行将消亡的方言

近日,知名娱乐主持人汪涵自掏465万元,资助湖南方言的抢救性保护,计划用5到10年时间完成对湖南方言的学术性调查。消息一出,瞬间引发各界关注与敬佩的目光。

据调查,全世界有6000多种方言,却以每10天一种的速度在消亡。这次汪涵赞助的项目名为“响应”计划,内容包括对湖南方言进行调查、分类、整理,将学术性、文化性、大众性及趣味性结合起来,分成西南官话平话、赣语、客家话等10个调查研究团队,分别赴湖南53个城市,采集方言、民间故事、歌谣、曲艺等,将用5到10年时间建立《湖南方言有声语料库》,编纂湖南方言研究综合性专著4部。

汪涵经常在主持节目时候,用穿插方言的方式来调动气氛,现今,他又以总策划的身份推出了国内首档方言歌唱真人秀《十三亿分贝》,用年轻人喜欢的音乐的方式,嫁接上方言,打破现有音乐节目的模式想象和边界,以网络的方式呈现,来传递方言文化,对于汪涵来说,做这档方言节目可以算是他长期以来的心愿。

作为首档方言音乐秀,《十三亿分贝》在全国海选阶段便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在4月至5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制作组深入全国159个城市,联合239所高校组织报名,受到全国各地方言音乐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参赛者络绎不绝。最终从海选中脱颖而出的歌手,得以在节目中一展方言能力和音乐才华。他们有的演唱家乡的方言歌曲,有的用方言改编经典音乐,有的干脆上演了各地方言歌曲的串烧表演。其中,来自台湾的玖壹壹组合演唱了自己的作品《9453》,这首歌将普通话和闽南语混搭,展现出的音乐创作实力令人赞赏。来自湖南长沙的音乐人刘乙如将韩国组合Bigbang的《loser》进行长沙话改编,加入了长沙本地的方言歌曲,将方言音乐和流行音乐完美融合,让人大饱耳福、拍手叫绝。

 

 

编辑:银昌毕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黔ICP备17003540号-1
联系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以朵大道
联系电话:0858-623939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